猴痘健康提示
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(Monkeypox?virus,MPXV)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,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、皮疹、淋巴結腫大。
一、傳染源
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為非洲嚙齒類(非洲松鼠、樹松鼠、岡比亞袋鼠、睡鼠等),靈長類(多種猴類和猿類)由于與感染的嚙齒類動物接觸偶可感染。感染動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。
二、傳播途徑
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。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、血液、其他體液,或被感染動物咬傷、抓傷而感染。
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,也可通過飛沫傳播,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,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。
三、人群易感性
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,因此,未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。
四、臨床表現
潛伏期5~21天,多為6~13天。
發病早期出現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驅癥狀。90%患者出現明顯的淺表淋巴結腫大,如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。
發病后1~3天出現皮疹。首先出現在面部,逐漸蔓延至四肢,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。
皮疹經歷從斑疹、丘疹、皰疹、膿皰和結痂幾個階段,不同形態的皮疹可同時存在。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,直徑約 0.5~1厘米,質地較硬,可伴明 顯癢感和疼痛。皰疹數量從幾個到數千個不等,多呈離心性分布??衫奂翱谇火つ?、消化道、生殖器、結膜和角膜等。病程約 2~4 周。
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,甚至瘢痕,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。
部分患者可出現并發癥,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、嘔吐和腹瀉引起的嚴重脫水、支氣管肺炎、腦炎、角膜感染等。
五、預防
(一)宣傳教育
出入境人員和涉疫地區人員需關注所在國的猴痘疫情信息。
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區,盡量避免與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(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動物)發生接觸,不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,必須徹底煮熟后才能食用。屠宰或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時,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的防護用品。
加強個人手衛生。海關、衛生健康等部門可采取多種形式,積極、廣泛地宣傳猴痘病毒病防治知識,使公眾及時、有效地采取預防手段,同時正確引導輿論,避免社會恐慌。
(二)疫苗接種
由于既往猴痘流行地區局限,且是一種自限性疾病,臨床癥狀通常較輕,猴痘預防一般采取以管理傳染源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,但亦有疫苗可以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。
由于存在交叉免疫,接種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,我國既往的天花疫苗為復制型組織培養痘苗,暴露前接種可有效保護人群免受感染,而暴露后2周內,尤其是最初4天內接種者,約 85%可產生免疫力,減輕癥狀嚴重性。
(三)主動就醫和及時報備
疫區歸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,出現皮疹等癥狀時,應主動就醫,并告知接診醫生疫區旅行史,以助于診斷和治療。
若在國外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,尚未出現癥狀,可主動聯系當地疾控中心進行咨詢和報備。
(四)限制動物貿易
限制非洲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的進口貿易,減少病毒向我國擴散風險。建議將感染動物與其他動物隔離,并立即實施檢疫。對任何可能與感染動物有接觸的動物,應進行檢疫隔離;根據標準預防措施處理,觀察癥狀30天。
六、治療
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,主要是對癥支持和并發癥的治療。
(一)對癥支持治療
1.臥床休息,注意補充營養及水分,維持水、電解質平衡。
2.體溫高者,物理降溫為主,超過38.5℃,予解熱鎮痛藥退熱,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發虛脫。
3.保持皮膚、口腔、眼及鼻等部位清潔及濕潤,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膚,以免繼發感染。皮疹部位疼痛嚴重時可予鎮痛藥物。
(二)并發癥治療
1.繼發皮膚細菌感染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,根據病原菌培養分離鑒定和藥敏結果加以調整。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。
2.出現角膜病變時,可應用滴眼液,輔以維生素A等治療。
3.出現腦炎時給予鎮靜、脫水降顱壓、保護氣道等治療。
七、預后
猴痘為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預后良好。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,預后與感染的病毒分支、病毒暴露程度、既往健康狀況和并發癥嚴重程度等有關。
文字來源:《猴痘防控技術指南(2022年版)》、《猴痘診療指南(2022年版)》